张涤生,中国工程院院士,男,1916年6月12日出生于江苏无锡,中共党员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、第六、七届上海委员。张涤生院士是中国整形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,卓越的医学家、教育家、科学家,上海市劳动模范。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、一级教授,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、整复外科主任,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、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主任委员。 张涤生早年的医学生涯波澜壮阔。1935年,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(今南京大学)医学院,在就读期间,积极组织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;1941年,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赴贵阳图云关投入抗战。1944年夏,随中国远征军赴印度之后被分配到缅北站区的新一军38师所属第43流动手术队,工作至日军投降。1946年,因军功被选派赴美进修,入读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进修学院,在著名的Robert H. Ivy教授指导下学习整形外科;1948年,归国后任国防医学院(今第二军医大学)颌面外科主任。1950年,参加抗美援朝,次年在长春建立新中国首家战伤、烧伤和冻伤治疗中心;1955年,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(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)颌面外科主任;1958年,参与抢救邱财康;1961年,在广慈医院建立整形外科;1966年,将科室迁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,更名为“整复外科”。 张涤生在显微外科、颅面外科和淋巴医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创新和建树。1965年,在《中华外科杂志》上发表中国首篇通过血管吻接、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的文献;1966年,与陈中伟合作首例断指再植成功;20世纪70年代,应用显微外科技术,首创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、跖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、大网膜游离移植加植皮治疗头皮难愈创面等手术;20世纪80年代,多次举办显微外科学术会议和学习班,大力推广显微技术。1976年,开展中国首例颅面外科手术;1999年,出版中国首部颅面外科学专著。1964年,首创烘绑疗法治疗肢体象皮肿;20世纪80年代,开展动物实验,探索其治疗机制,并向国际同仁介绍该疗法;目前,烘绑疗法是国际淋巴学会认可的两项保守治疗手段之一。 张涤生一生获奖颇丰。先后获得40余项国家级、部级及上海市级科技成果奖。1999年,获“上海市医药荣誉奖”; 2000年,获“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”;2008年,获“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”,入选“光荣与力量———2008《走近他们》年度十大人物”;2009年,入选“上海科技创新杰出贡献人物”和 “‘城市魂、英雄谱’上海市建国60周年60位杰出人物”;2010年,获“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”;2011年,获上海交通大学“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”。 张涤生因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和杰出的外事活动,在国际整形外科学界享有隆盛的声誉。是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通讯会员和荣誉会员、国际显微外科学会理事会员、国际颅面外科学会终身荣誉会员、亚太颅面外科学会创始会员和理事会员、国际淋巴学会终身会员、国际美容外科协会理事会荣誉主席。1982年,获美国整形外科学会的“Maliniac讲学奖”;1988年,作为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选定的“年度巡回讲学教授”,赴美国八大城市讲学;2008年,获“波兰科学院医学科研成果奖”;2012年,获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的“整形外科国际人道主义奖”。 (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) |